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AG旗舰厅官方网站|王岚生: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

发布时间:2025-10-15 17:56:48    次浏览

编者按: 这是2016年10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副主任王岚生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法治大会开幕式上的发言,他谈到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信息技术来推进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 大家上午好,刚才两位领导做了精彩的致辞,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最高人民法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司法公开,如何利用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首先我介绍一下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司法公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最高人民法院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基于互联网思维,建成中国审判流程公开网、中国裁判文书公开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中国庭审公开网四大信息平台,以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为支撑,大力推进司法公开工作,进一步增强司法透明度,提升司法公信力,取得明显成效。我国有基层法院3074个,中级法院412个,高级法院32个,还有1个最高人民法院,共四级3519家法院。我们用了三年时间将全国3519家法院案件信息集中到了一个平台,叫人民法院数据集中管理平台。这个平台目前实现了各类数据汇聚,主要实现对案件信息的集中管理。平台目前有9130余万案件数据,有4360余万份文书,且每天以5至6万件递增,是世界上最大的案件数据库。基于此,我们搭建了四大公开平台第一个是审判流程公开平台审判流程公开是人民法院司法公开的关键,是方便人民群众参与诉讼、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满足人民群众知情权的重要途径。最高人民法院于2014年建成全国统一的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其核心思路就是把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节点信息告诉诉讼参与人,告诉老百姓,您的案子什么时候开庭,进展到那个阶段。当事人及其代理律师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案件审理进展情况,各级法院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办案周期,节省司法资源。将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置于“阳光”之下,保证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目前可提供10项公众服务。截至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公开审判流程信息项42万余个,公布开庭公告807个,总访问量达94万余次。31个高级法院和兵团分院已经建成辖区三级法院省级审判流程信息公开平台,并实现与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的信息共享。 第二个是裁判文书公开平台裁判文书公开就是要通过建立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保障公众的参与权、知情权,接受社会监督,发挥司法裁判的规范、指导、评价、引领社会价值的作用。中国裁判文书网中目前有2100余万份裁判文书,全国四级法院、五种民族文字、六大类案件类型生效文书全部上网。我们坚持上网是惯例,不上网是例外原则,最大限度保证公众的知情权,接受群众的监督。中国裁判文书网是世界上最大的文书网,目前访问量达到了30余亿,其中有8亿来自于境外,已成为各国研究中国司法的重要窗口,国际知名大学成立专门机构,研究中国司法审判的现状。 上面介绍的审判流程公开是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之中告知诉讼参与人相关的节点信息;裁判文书公开则是法官生产的信息,是裁判的结果,把结果告诉公众。第三个是执行信息公开平台执行公开是人民法院司法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破解执行难,争取各方理解与支持执行工作的重要途径。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目前已公布511万失信被执行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等信息。这个公开平台的作用就是要从法律、经济、政治、舆论等各方面对失信被执行人布下天罗地网,最大限度促使其自动履行义务。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全国四级法院的全部执行案件实行全程留痕、全程公开、全程监控。在公开被执行人信息的同时,最高人民法院与公安部、住建部、工商总局、证监会、国家海洋局、出入境管理局、京东、中国银联、各大银行等相关单位进行沟通联动,把开户行信息、存款信息、车辆信息、出入境证件信息、银行卡消费记录信息等相关信息整合在一块,继而对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进行网络查控。目前,涉及案件499万余件,冻结559亿元,还包括证券1.65亿股、渔船船舶1.34万艘、车辆888万辆、互联网银行存款5000余万元等。实现了网络查控、共享共治。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已与44家单位联合签署备忘录,511万失信人员被纳入黑名单受到信用惩戒,包括:限制购买飞机票 481万人次,限制购买火车票 161万人次,限制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及高管6.6万人,仅中国工商银行拒绝失信人申请贷款、办理信用卡52万余笔。真正做到让失信人员“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诸如房地产、股权、车辆、金银首饰、器械设备等进行网络查控后,如何快速有效地执行变现给当事人呢?我们现在采取了一种网络拍卖的方式,目前全国已有1600家法院实现了网络拍卖,网拍32万余次,最小一笔6块钱,最大一笔4个亿,总共成交额1900多亿元 ,平均成交率达到89%,溢价率达到42% ,取得了积极、良好的效应。 第四个是庭审信息公开平台庭审是审判工作的核心环节,加强庭审公开有利于充分展示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成效,有利于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参与和监督司法,有利于更有效倒逼法官提升审判质效和司法能力。庭审视频直播是互联网时代司法公开的重要创新,是推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的重大举措。最高人民法院为全面实现庭审公开,提升法院庭审直播的公开力度,更好地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提高司法工作透明度,于2016年9月开通中国庭审直播网,可实现庭审预告回顾,庭审直播点播。目前全国已有约2000家法院累计直播庭审5537场,直播案件6.9万余件。信息公开其核心思想是把人民法院内部工作信息通过技术手段放在互联网上,向公众敞开法院的大门接受监督,同时提供24小时线上线下诉讼服务,目标就是将人民法院全系统、全业务、全流程运用大数据进行科学管理,通过互联网推进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除这四大公开平台,最高人民法院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部署,运用破产法律程序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层次、公平保护相关主体合法权益,建设了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这是突破企业破产“启动难”瓶颈,补齐破产程序难以快速有效进行短板的一项重大举措。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可实现网上预约立案、债务人信息披露、债权人网上会议、破产案件流程管理等功能。将债权人、债务人企业、市场投资者、其他利害关系人以及人民法院紧密联系在一起,既可以实现企业破产程序的高效便捷启动又有利于落实破产案件各环节正当法律程序实现依法保护公平,是人民法院破产案件审判工作对外公开的窗口,也是破产利害关系人表达诉求、行使权力的通道。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利用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司法需求、适应社会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法院开辟了司法为民的新领域和新窗口,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最高人民法院诉讼服务网于2014年开通网上立案、案件查询、电子送达、网上阅卷、监督建议等功能。高级人民法院建设辖区三级法院诉讼服务网,融合线下和线上司法资源,开展网上立案、缴费、证据交换、法律程序申请、阅卷、开庭、送达、调解等,实现“全流程”诉讼服务。仅2014年全国就有2189家法院开通诉讼服务网,781家法院开通诉讼服务手机APP,为诉讼当事人提供各类司法信息服务。人民法院利用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个典型代表是“吉林电子法院”,实现了民事一审和二审案件、行政案件、执行和非诉类案件的全流程网上办理,“电子法院”大大缩短了案件审理的平均期限,法官的收案、办案效率明显提升。为诉讼各方提供网上证据交换与质证、云会议平台、审诉辩平台、网上开庭等功能,为律师提供个人代理案件办理窗口、律师动态令牌,极大地方便了律师参与案件审理。可以说,互联网搭建起了法院、法官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为民众提供了质量高、信息全、花费少的诉讼服务,最大限度减少了当事人往返法院的讼累,尽量做到让群众少跑路、少花钱、少受累。人民法院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着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谢谢大家!